本課程聚焦照顧者的心理挑戰,深入探討壓力與情緒,了解其對陪伴品質的影響。透過正念陪伴,將學會處理壓力迴圈和困難情緒,並建立內在安定力量。課程結合正念練習,有系統地連結個人內在,有效緩解照顧者的壓力。這不僅提升陪伴品質,更促進與被照顧者的互動。透過學習正念,痛苦的陪病時間得以轉化為慈心共在的珍貴生命時光。
解鎖照顧者的心靈困境,學會如何正念陪伴。
正念陪伴化解無助感,重塑療癒力量。
陪伴罹患重病的人走過生命時光,對多數照顧者來說有幾個困難,首先,隨著病情進展,能對病人執行的醫療措施與心理介入越來越有限,照顧者能做的、能說的也越來越少,照顧者因爲「我幫不上忙」,而出現所謂的「助人之苦」,隨著壓力漸增,很容易陷入無助感、無望感與否定自我角色的情緒漩渦。在照顧行動上,出現逃避或退縮。
其次,疾病對病人造成不可避免的身體痛苦、心理掙扎和靈性困頓,照顧者切近在病人身邊,一方面對病人的受苦,照顧者的同理心與感同身受,會讓自己的身心受到衝擊,影響生活品質;另一方面,在面對他人受苦的當下,照顧者不知如何提供「適切」的關懷行動,不知如何安慰或給出安定的力量,讓彼此同在的時光變得痛苦難熬。本課程將從基礎正念練習開始,引導成員進入正念療法處理壓力與情緒的核心,一步步協助照顧者克服陪伴過程會遇到的困難和障礙。事實上,陪伴是人生中珍貴的機會,照顧者若能將此視為自我修煉的歷程,則有機會為自己和被陪伴的親人朋友,創造深刻美好的生命風光。
在重病陪伴處境下,照顧者需培養三大核心能力,第一:照顧者覺察在助人之苦中,會出現的慣性壓力和情緒反應,能接納自己的身心狀態,並給予適切回應;第二,在面對他人受苦當下,照顧者有能力和內在平靜、穩定的力量連接,透過自身的在場(the presence)—人在心在,將一股靜定的力量帶到陪伴現場;第三,透過陪伴和關懷行動,帶入對受苦的接納與悲憫,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得以開展出涵融此時此刻的慈心空間。
以正念認知療法(Mindfulness-Based Cognitive Therapy)進行陪伴訓練,能夠培養照顧者所需的能力。首先,透過靜態和動態的定錨訓練,提升個人對注意力變化的專注與覺察,能夠有效辨識慣性情緒反應,同時透過正念態度接納照顧者的助人之苦。其次,正念訓練著重將注意力焦點從過去和未來,帶回到此時此刻,透過錨定點與內在的平靜能力連結,能夠協助照顧者在面對外境變動時,保持內在穩定。再者,以處理困難情緒作為整體架構的正念認知療法,透過「容讓既有情緒存在—專注當下—擴展覺知空間」等步驟,以「接納涵融」為軸心,來培育個人的內在空間。照顧者若能將悲憫心帶入關懷行動,在陪伴當下,就有機會為彼此創造一個容納苦的空間,也為生命帶入持續向前的力量。
【課程特色】:
- 需求層面:
近年來台灣社會老化問題進展快速,在政府方面,積極建立長照制度,有系統援引不同屬性的照顧人力,從機構安置到居家輔助,再進展到個別化需求之滿足。在民間需求方面,由於整體生活水平提升,除了生理需求的照料之外,民眾有更多時間與精力,注重老化和疾病歷程,所衍伸出的種種身心議題與心理陪伴品質。本課程依照長期臨床實務與教學經驗,提出有效的陪伴訓練,以解決不同照顧者族群,所面對到的陪伴困境,在此時機點正符合台灣整體社會的需要,能為醫療心理照顧和社會民眾的陪伴品質提升,助上一臂之力。
- 內容層面:
從1979年開始,正念減壓創始人喬˙卡巴金(Jon Kabat-Zinn)博士所發展的正念減壓(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)八週課程,已經被不同領域的心理學家應用到社會各個不同的族群。許多實徵研究證實,正念介入能夠有效調節大腦情緒迴路,學習者可在幾週的時間內學會相關練習和技巧,並運用在生活與工作當中。正念在西方社會不僅已經成為一般民眾身心保健的熱門潮流,正念八週課程也成為健康照護領域的標準介入,協助有不同身心議題的朋友,找回健康與內在平靜。正念取向在台灣的發展已經進入第二個十年,不僅獲得醫療單位與民眾認可,相關教學和技術操作已經進入成熟階段,將正念運用到心理陪伴,已滿足大眾需求是刻不容緩的工作。
- 師資層面:
石世明臨床心理師從1997年開始在安寧病房的第一線,進行病人和家屬的心理照顧多年,並在不同機構,為醫療專業人員和志工提供心理陪伴訓練。近十年來,石老師深入學習正念認知療法,不僅發展出協助「癌症病人克服擔憂」的課程,亦對不同社會群體,帶領「正念認知療法八週課程」超過40梯次。本課程根據石老師多年臨床心理陪伴實務與正念應用教學經驗,將「正念」與「陪伴」兩大主題進行整合,提出對專業照顧者和一般家庭照顧者有效的陪伴困境解決方案,是符合目前台灣社會需求,獨一無二、具有深度與廣度的優質課程。
【上完課程,我可以學習到什麼?】
1.覺察照顧者所面臨到的心理壓力與情緒挑戰
2.清楚陪伴者的壓力和情緒如何影響陪伴品質
3.了解正念取向如何處理壓力迴圈和困難情緒
4.有系統透過正念練習,與個人內在安定力量連結
5.在陪伴過程中運用練習,緩解照顧者的壓力與情緒
6.將正念帶入陪伴,提升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互動品質
7.學習將痛苦的陪病時間,轉化為慈心共在的生命時光
【主題一】:照顧者的自我修練
單元一
|
正念心理陪伴
將我們帶向何方
|
說明正念的定義、內容和應用發展脈絡,正念的核心訓練和態度如協助何照顧者,面對陪伴過程中會出現的種種難題。引導覺知生活中不自覺發生的「自動導航」現象,並透過初步的五感覺知練習和呼吸定錨練習,感受將注意力帶回當下的體驗。
|
單元二
|
指認助人之苦壓力迴圈
|
辨識在陪伴壓力下,照顧者會不自主出現的壓力迴圈,熟悉慣性反應中常見的「念頭-情緒-身體感受」如何相互強化,導致照顧者出現不恰當反應;清楚壓力與情緒如何透過身體感知顯現,並對陪伴關係造成負面影響,提升對身體反應的敏感度。
|
單元三
|
如實對待情緒
|
理解正念取向如何看待情緒反應,反思正負情緒和助人之苦,在實際生活與陪伴所扮演的功能,運用「容讓情緒存在—專注當下—擴展覺知空間」之三步驟技巧,接納情緒存在,透過靜態及動態定錨練習,有效跳脫情緒迴圈與慣性反應。
|
單元四
|
自我悲憫與關懷
|
認識面對大自然生命流轉時,人為努力的有限性及無能無助反應的普同性,透過締結到人類受苦的存在層次,喚醒內在對自己與他人的悲憫之心,學習透過關懷話語和實際行動,將無條件的支持力量帶到此時此刻,並反思自我關懷對陪伴的助益。
|
單元五
|
將美好經驗轉為力量
|
透過「視角轉換」重新審視疾病導致的受苦表象,如何為病人身心轉化帶來實質影響,覺察不同觀點對身心反應與陪伴行動的改變。學習與過去生命中美好經驗的連結,重新喚醒受到他人與環境支持的美好力量,將這股力量帶入陪伴行動之中。
|
單元六
|
與受苦和困難共處
|
學習構成情緒的趨力、成就與膚慰三大系統,理解當人在被推向疾病導致的失能和生命進入末期時,會自然出現的深度情緒反應;提升促發個人膚慰系統的知識和行動,運用此能力來克服陪伴過程中,照顧者所遭遇到的困難,讓優質的陪伴持續。
|
單元七
|
開創與苦同在的慈心空間
|
學習透過正念定錨與內在靜定力量進行連結,將內在覺知空間從身體的穩定感擴展;再透過慈心祝福,讓陪伴當下出現的情緒和受苦感受,能被包容在這個接納空間中。照顧者為自己制定「常規正念練習計畫」,讓把正念帶入陪伴成為新習慣
|
單元八
|
打造互為成長的陪伴之路
|
這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人,會讓照顧者願意透過「生命來陪伴生命」,這個過程有不可避免的失落與受苦。但本課程認為,若照顧者能透過正念和慈心訓練克服情緒,能將力量與接納空間帶給自己和被陪伴者,陪伴則成為一個互為成長的歷程。
|
堂次
|
課程單元名稱
|
內容
|
單元一
|
現代化社會下的疾病與臨終照顧
|
以資本主義為導向的現代化社會,其核心動力在於追求效能與實用,重病與臨終本身很難見容於這樣的價值體系。本週課程闡述臨終照顧的理念、起源、發展與執行現況,介紹安寧療護團隊的運作方式,從重病到臨終的過程中,病人如何受到照顧與對待,從整體脈絡來理解現代化社會中的照顧與陪伴。
|
單元二
|
生病心理學一:身體、時間性與空間性
|
本週開始介紹生病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與陪伴要點,健康和生病分屬不同兩個世界,從健康過渡到生病世界,對病人而言充滿掙扎、拉扯和不斷調適,身體從好用的工具,變成每天需要被審視病體,時間感變緩慢,空間感變大,整體陪伴需依病人需要進行調整。
|
單元三
|
生病心理學二:人際關係與價值觀轉換
|
疾病進展使得病人的身體功能逐漸喪失,同時讓病人無法維持原來的社會角色與功能,進而不得不從既有人際關係中退出。一開始病人因失去角色感到挫折,當慢慢適應帶病生活後,病人開始轉換視角,感受到不同人際品質,發展出更貼近生命的價值觀。
|
單元四
|
心理靈性轉化一:走出臨終智慧之路
|
說明病人從健康時的「自我」到病後「本真我」開展歷程:身體失能成為病人心理轉化的基本動力,導致觀看生命視角的轉換,開始用「脆弱存在」與他人發展新的連結,看到他人的苦,感受關懷,把握一天中不痛不苦時間的人交流…進而開啟臨終智慧之路。
|
單元五
|
心理靈性轉化二:毛毛蟲變蝴蝶
|
說明病人從本真我進入臨終前「沒有我」的狀態:身體承受極大痛苦導致心智脆弱,對死亡恐懼…凱思林•辛(Kathleen Singh)透過長期臨終陪伴經驗,將此歷程視為「自我意識歸返之道」,提出四項二元對立融合說明臨終前的內在心理質變。照顧者深刻了解臨終是一個毛毛蟲變蝴蝶的歷程,就有機會將心中的失落轉化為對病人的祝福。
|
單元六
|
臨終陪伴的基本態度:見證與恩寵
|
正確理解病人生病的心理變化和臨終的身心轉化歷程,能協助照顧者採用一種全然不同的眼光,來看待生命消逝過程不可避免的受苦。如此一來,照顧者較不會陷入在失落與哀傷,能夠採取恰當的行動進行陪伴,將臨終陪伴視為見證與恩寵。臨終陪伴不僅成為彼此同在的寶貴時光,也為陪伴者注入生命力量。
|